“偏才”、“怪才”也要有学科基础

发布时间:2009-10-23 期号:

安京京

  “偏才”、“怪才”不仅可以被破格录取,还有专门的导师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10月16日,有一所高校出台方案,对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学生的培养作了详细要求和规划。诚然,这对那些在某领域有特殊才华但整体成绩不算优异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可笔者认为,在鼓掌叫好的同时,学校和考生应慎重,“偏才”、“怪才”也要重视学科基础,避免陷入一味求偏求怪的怪圈。
  “偏才”、“怪才”该怎样界定?该校给“双特生”下的定义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取得一定成绩,或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学生。”按这个标准,用文言文、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考生该不该被录取呢?恐怕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偏才”、“怪才”一定能成才?陈寅恪、沈从文学历不高却被破格录用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非凡成就并非偶然。国学大师陈寅恪家学渊深,国学基础渊博,精通历史,且在欧洲游学7年,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人推重”。沈从文与郁达夫、徐志摩交情匪浅,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恐怕是现今高中生们难以比拟效仿的。
  什么样的“偏才”、“怪才”应该录?无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能投入生产,变成物质财富;或能形成理论,愉悦精神。如果能做到这点,“偏才”、“怪才”不是不能录,清华大学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已有先例。但如果一味求偏求怪,难保有学生和家长不会“另辟蹊径”,为了升学而去学习所谓的“特殊专长”,这就违背了大学招收“双特生”的初衷。
  毕竟,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主流,“偏才”、“怪才”也要有相应的学科基础打底儿,否则很难走得更远。如果想研究古文字,就要有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做积累;如果想研究高端科技,物理、数学能力不过关恐怕也不行。因此,“偏才”、“怪才”也应是有过硬知识基础的人才。
  高考改革需要宽容的态度,但同时也肩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只有谨慎对待每一次变革,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