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陆云泉
引人关注的《201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为高中课程改革的起始年级备战高考提供了准确信息和政策导向。仔细研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方案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成为《方案》的鲜明主旨,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到考试范围、命题原则等很多方面,《方案》均和《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利于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首先,《方案》在本科统一考试中考试科目设置保持不变,各科目考试时间和分值不变,继续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四科卷面总分值仍为750分。因此,《方案》很好地维护了中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抓住了改革的本质是“重点推进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试内容的改革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并注意循序渐进。
其次,新《方案》明确以渐进和稳定的方式进行招生考试改革,实事求是,科学稳妥地办人民满意的考试。
《方案》提出了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选择各类人才,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此充分考虑及兼顾高校、中学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方案》所遵循的统一考试、分类定位、自主招生、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将有利于高中教育向多元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高中教育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方案》设计做到“放开两端,稳定中间”,引导部分学生和学校合理定位,多元发展。
所谓“高端多元”,就是《方案》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向高校提供学生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学来说,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过程中,学校如果能够增加选修课的开设,就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中的竞争能力。
所谓“稳定中间”,就是对于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仍然是高考成绩,考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则是提供给高校参考,择优录取。这样确保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的认可度及承受力,使招生工作能够做到“科学、公正、高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对首届高中课改年级参加高考的认可和信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所谓“放开低端”,就是高职招生设置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改革力度较大。高职招生设计了三种方式:高会统招、自主招生、单考单招。高会统招突出了高中会考的作用,会考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在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的基础上,高考按语数外三科总分排队,这样有利于减轻部分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方案》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并在高中会考改革和招生录取部分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会考作为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等。
《方案》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定位准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写实性评价,可以减少打分评价的繁琐程序和差异,比较公正客观,能够比较全面地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如何使用由高校确定。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动向始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方案》提出的“高会统招”、高职招生改革政策,十分有利于高中教育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一个实效性举措,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北京市高中教育不断走向均衡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方案》的出台无疑再次成为人民群众关注教育的焦点。作为北京市高中课改样本校、自主课程改革和自主会考试点校,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将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全体教师深度解读《方案》,并做好学生、家长的普及工作,通过科学扎实、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努力,在高中课改首届高考工作中再接再厉,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