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孟繁华
一定的社会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出或落后于现阶段社会形态的制度都不是好的制度。高考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局部组成,在我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本身,其关注度、敏感度之高,恐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高考制度是否合理,必须从三个维度上进行考察:一是要看高考制度是否与社会的核心价值相一致;二是要看这一制度是否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契合;三是高考制度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考察,201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与原方案相比,与时俱进,方向正确,系统性强,适应了上述三个维度预期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公平正义:高考制度的社会责任
谈到公平正义,必然要提到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认为社会公正就是社会的一种良性的结构安排。社会公正这一带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要求在现实中为人们寻求公平和正义,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一种理想根植于社会制度和人们心中,成为人类世代追寻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基本要求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这种本质要求和公正价值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公平正义的原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平等权利,二是机会均等。
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自1952年建制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虽然“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高考不仅规模逐年扩大,制度建设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高考在为高校选拔大量合格新生的同时,也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高考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举国大考”。时至今日,社会状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考制度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乃至废止之声。对于高考这项牵涉面广、影响重大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应如何认识其存在价值?这需要从高考的社会责任——公平正义来考察。
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只有公平才是负责任的。高考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它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转。有学者认为,高考不单是一种甄选人才的手段或方法,它还是推进各项事业的良好法则。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在其参与社会整体运行的过程中,又是社会协调机制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各种影响。高考制度是否科学严密,能否尽其职能于社会,历来是衡量社会生活是否健康民主的标志之一,也是预测社会发展能否连续、稳定的重要依据。
“文革”期间取消了高考,这使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都处于瘫痪状态。1977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激活了体现国家意志、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贯彻生活公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机制,实现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高考制度的恢复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竞争机制,有助于社会生活的有序化,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正是高考制度的重新确立,使公平的竞争机制被重新引入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显示自身价值、争取社会地位提高和社会承认的最重要途径。
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坚持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统一考试为主体的基本制度,没有为各种偏执的社会思潮所左右,是坚守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无论怎么改革,这一点总体上相当长时期都不能变。
二、特色发展:高考制度契合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走向
高考制度承上启下,与高等学校的建设方向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圈中,特色应该是任何大学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而一个时期以来,没有特色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趋同和标准化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事实上,所有水平上乘、特色鲜明的大学,无一不是办学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认为,当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还存在着扭曲现象,在办学资源的配置还主要是靠各级政府“有形的手”操控的情况下,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缺失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然产物”了。
特色就是个性,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办学特色是这所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核心特征,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反映,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低,基础差。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外延发展之后,面对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和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已成为当今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办学特色就是要凭借良好的制度安排把高校各种资源所蕴涵的潜能激发出来,形成整体优势。特色发展不仅被视为高校发展的竞争策略,还被看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高校特色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是重要保障。统一的考试科目,统一的考题,统一的分数,构成了之前高考制度的基本特征。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无特色,学校谈何特色?新高考方案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会考成绩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作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参考依据”。这为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初步扫清了障碍,有助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素质教育:高考制度引领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为社会所认识。然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已经10年了,基础教育仍存在众多痼疾,社会各界指责颇多。
素质教育体现在哪里呢?顾明远教授有一个清晰而简明的表述,即“四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和正确对待自己。
我们处在以科技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挣脱了各种劳役的同时,也进入一个以技术为本的世界。人们在对效率、利润的追求中,逐渐淡化了自己应有的价值情感,变成了庞大的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的零件。每个人在规定的角色位置上,通过一种有序的内部等级制度,展开彼此间的竞争,达到晋升的目的。
力图伸展是人之本性。每个人都希望占有更多资源发展自己,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会出现冲突。然而,个人生存所需的许多资源只有通过别人才能得到,所以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互相依赖的一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对他人的依赖愈来愈多。从本质上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是相互掠夺、互相争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社会的应然状态是和谐共生的,教育怎么办?顾明远教授的四个对待,已经给出了答案。学校是培养学生和谐共生的场所,应该在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情感需求,陶冶他们的乐群性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共同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现实距离太远。其实它并不抽象,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有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和谐相处、正确对待荣誉和挫折,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无论承认与否,都是客观事实。实践一次次证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任何其他尝试都是局部的。新方案中本科院校招生“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以及高职招生的“单考单招和自主招生”政策,初步形成了素质教育导向的“指挥棒”,必将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引领作用。
高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心理的基本状态,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是基本方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新方案的特点是“稳步推进”,我们相信,随着条件的递进变化,高考制度还将会有适应性改革,从而推进教育改革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