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从“跑录”到“网录”

发布时间:2009-08-1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记者走进设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中招录取现场,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的几名工作人员就是录取组全部成员,四五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就是全部家当,只需轻拖鼠标、轻击键盘即可录取上万考生……
  从事中招工作近30年的原市中招办副主任魏贤文感慨地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中考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年的中招录取现场中,各区县材料员夹着二摞考生档案在各校之间跑来跑去,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谓之“跑录”。当年动辄出动上千人的录取现场,人员多、程序繁琐、耗时、耗力……
  60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时光的慢慢流逝中,中招录取同国家各方面建设一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前
录取现场像农贸市场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中考开始,中招录取就在各校之间转战,实验中学、汇文中学、八一中学、十二中等都曾是录取现场。一个半月里,远郊区县来的录取人员要住宿,千把人要喝水吃饭,给学校带来不小的负担,几乎每两年就不得不换个地儿。
  当年有500多所高级中等学校,录取时都要到场,粗粗算来,即便每所学校只来三位招生老师,总数也在1500多人,再加上下设的材料组、区县组、体检组、审批组、指挥台工作组、秘书组和后勤组等多个部门,可谓“声势浩大”。
  一间仅能容纳45名学生的标准教室,却装着13个招生学校,一校一摊,除了留出供人通行的过道外,整间教室都被挤得满满当当。学校像摆摊的小贩,各区县像买菜人,整个录取现场就好像一个农贸市场,人来人往都要高声说话才能让对方听见。
40年间
跑档案一月跑坏一双鞋
  每次中招录取,3个区县共用1间教室。为存放学生档案,各区县无论远近都要自带柜子,并在参加录取前将学生档案按成绩从高到低整理好。有线大喇叭一旦广播:“现在放550分以上”,就成了跑录开始的信号。各区县材料员用最快速度从档案员手中领出符合条件的学生档案,像运动员听到发令枪一样冲了出去。
  可不要小看材料员,他们是录取中的头等重要人物,不但嘴皮子功夫要好,信息还要灵通。他们大都长得人高马大,一摞档案能轻轻松松夹在胳膊底下。每天,他们总是“在路上”,不停地上下楼,将学生档案送到各个学校桌前。
  那个时候,每个学生还要填纸质报名表,每人可填6—8个志愿,分重点校、一般校、中专、师范、技校和职高几类。一个学生8个志愿,10个学生就是80所学校。为确保学生的每个志愿都跑到,材料员们每天要跑的总路程能几十公里,一次录取结束后,即使一双好鞋也磨破了。
  当时实行同段录取,学校计划有限,到每段最后几个录取计划时,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由于采取先到先得的录取原则,为提高命中率,一个区县往往同时派出四五组材料员。
  放分最早10分一档,一天只能放三四段,录取时间拖得很长,不包括提招,仅统招就要花20多天。魏主任开玩笑地说:“当时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日,录取那段时间,大家都累得不成样子。”
上世纪90年代
3代软件实现“三全”
  中招录取工作劳动强度大,对场地环境要求高,人工操作会有误差,信息公布也不及时。从1990年开始,随着计算机在中国进入实用阶段,市中招办决定设计研发一套软件,用计算机管理招生。
  起初的软件比较简陋,由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设计,是“单机版”。经过2年磨合后,1992年才正式上马。所有数据仍需手工录入,工作量还是不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代软件开始研发,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负责,是局域网版。学生要填两遍志愿,一遍纸质,一遍机读卡,由机器将志愿扫描成数据。第二代速度快了,但只在统招录取时使用,不包括提招录取和补录。学校仍要半人工,只不过处理一名考生只跑一所学校即可,材料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
  在一、二代人机结合的基础上,2003年,中招办提出要研发一套“三全”软件,即“全方位、全体学生和招生全过程”,学生的操行评语、体检结果、体育成绩、加试分数全部在列。当时,考试院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附近是非典重灾区,但中招办和北工大的技术人员坚持天天上班。为研发好这套软件,他们把自己成日关在宾馆里,有时忙起来甚至几天几夜都不合眼。经过几个月不懈努力,最终研发成功。
  这时,敢不敢马上启用成了摆在中招办人员面前的难题,经过反复协商、试用,最后还是决定当年立即使用。各区县进行了大量模拟测试,在当年录取中一次成功。自此,网上录取初现雏形。
20世纪初
一天可审百所学校
  魏主任说,当年的审批组工作量很大,完全是人海战术。招生工作人员不但要核对招生计划是否与招生人数相符,核对学校最低录取分数是否与已满额时的分数相符,还要对退档学生填写的退档登记表一一核查。录取全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盖上万个章,手都磨出了茧子。中招办的人往往忙不过来,每年从外面借调七八十人。有的学校为了早点结束录取,早上三四点钟就要在审批组门口排队,可审批组半天才能审1个学校,工作效率很低。
  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学校加入网上远程录取的大军。到去年为止,所有招生学校都已实现网上录取。不仅如此,从初录到初审,再到统计,全程网上进行,不但提高了准确率,减轻了工作强度,更确保了公平公正。中招办通过网络将提档名单传给各区县,初录名单传给学校,学校初审后网上传回招办。各校只需要在复审当天来中招办盖个章即可,一天就可审批百所学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005年,市中招办与市教委合作,将CIMS系统引入中招录取,学生基本信息从入学时的CIMS系统中直接导入即可,更进一步减轻了各区县招办的工作量。
  一甲子岁月变迁,中招领域的几代探索者心怀考生、埋首前行,他们呕心沥血,挥洒了辛勤汗水,最终让中招录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回首往昔,不只是为了记住那么多的不易,更是为了今天的继续前行。探索者们的脚步未停,中招录取也将一步步迈向更完善、更成熟的未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