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父母陪要扣印象分

发布时间:2009-09-02 期号:

安 坤

      日前,在北京市人才大厦举办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招聘会上,两鬓斑白的家长成为独特的景观。有的家长跟在求职者身后,目光关切地注视着招聘人员;有的家长甚至越俎代庖,直接代替求职者与招聘人员攀谈起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认为,家长助阵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
      就业工作关系到每个家庭特别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大学生们是家庭的希望,有的还担负着改变家庭现状的任务。加之目前多数毕业生是独生子女,就业问题自然成为家里的头等大事,家长殷切的期望,强烈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与高考时不同,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未成年人。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在求职择业时,需要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去独立面对。一位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慨叹,既然要招聘应届生,单位就不会在乎他有没有工作经验,而是看重未来的培养潜质。所谓培养潜质,独立、自立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如果我们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毕业生前来求职,背后站着一两位家长,会不会这样想:“他入职后能独立完成工作吗?在工作中会依靠其他同事或上级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招聘单位打出“只招聘农村生源毕业生,或者是非独生子女”的招牌,就是由于有的毕业生过于娇嫩、幼稚,在工作中不能自立。而家长的庇护、缺乏生活的磨砺恰恰是这些毕业生毕业后不能迅速独立开展工作的重要原因。
      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供需双方要进行一定的了解、确认。比如求职者的实习经历、社会活动是招聘人员较为看重的,而家长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远远不如毕业生本人来得详细。另外,家长对单位的了解也仅限于工资待遇如何、工作地点在哪儿、社会保险是否完善等常见问题,而行业现状、工作性质这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家长一般不太了解,而这正是涉世未深的毕业生所不擅长的。因此,有的招聘负责人不与家长对话,对有家长陪伴的毕业生的印象分也大打折扣。
      其实,在就业问题上,家长想拉孩子一把是人之常情,但是那种充当“贴身护卫”的做法不但帮不上孩子,还可能帮倒忙。为人父母的不如做好信息员、顾问的角色。孩子看好某职位后,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孩子打听一下行业发展、单位情况、岗位要求等,或者以自己几十年的职场经验,为孩子提一些建议。这样的帮助对孩子更有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