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24-03-26 期号: 1764期

备战一模

编者按: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各区在高考前统一组织的一场重要考试。这次考试为何备受关注?各科目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各区陆续启动“一模”考试前,本报特别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等学校的10位名师,为考生备考做出指导。

 

“一模”前写给考生的话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何 杰

“一模”,顾名思义是考前第一次全方位模拟高考的测试。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更侧重一轮复习总结不同,“一模”会更接近高考命题。

既然“一模”的定位是这样,各区对于“一模”试题的命制会更指向全面考查主干知识,能够像高考那样具备筛选作用。

因此,它不会像上学期期末那样,对前一年高考题进行高仿,以使学生适应高考命题模式,也不会如“二模”那样对于高考命题思想做出新的探索或预测。

总体而言,“一模”考试以稳为主,不会出很多偏难怪题,而会关注各学科课程的基本素养,关注各学科的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

  一、“一模”复习基本策略

1.不同类学习内容有不同要求

面对“一模”考试,各位考生要在完成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把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梳理一下,并对已经做过、能体现各学科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的题目再重新审视一下。

大体上,高中知识的学习内容可以分成识记类、理解类与运用类三种:识记类内容包含语文的必背古诗文、英语单词以及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式等;理解类的内容包括各学科基本公式或基本原理;运用类题目则指作文题、各学科的探究实验等内容。

临近“一模”,大家的复习要强调识记类内容记牢固,理解类内容想透彻,运用类内容练实效。

所谓识记类内容记牢固,是指考生在“一模”前对各类必须记忆的知识不应再有遗漏,要准确记忆、熟练掌握。这是所有学科的根本,也是考试得分的根本。如果考生确有尚未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在各科教师指导下,把主干知识(比如常见诗文、高频使用单词)记牢。

所谓理解类内容想透彻,指的是考生对各科基本概念或基本公式都要认真思考透彻,对这些知识原理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上下关系和应用场景都能熟练掌握,可以结合一些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只有想透才算学通,彼时做题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所谓运用类内容练实效,是指考生面对每一次训练都要强调实效,不贪多求全,而要求会求对;每做完一道题或写完一篇习作,一定要把做题过程或写作过程反思一遍,理解这道题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或这篇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做题或写作才有收获。

以上三类学习内容自然应全面均衡,如果时间很紧,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识记类内容优先给时间、理解内容次优先给时间。

2.各科学习时间的分配

说到时间分配,六个学科肯定都需要安排时间。但此时各科备考思路要开始从之前的补弱优先变成扬长优先。

“一模”考试中,要力争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发挥得更好,这也是最终高考要达到的境界,因此,在分配各科备考时间时,一定给优势学科的主干知识以足够的时间,保证自己参加考试前有足够的信心,从而保障“一模”考试中优势学科不出现偏差。

  二、“一模”考试中的正确心态

当然,“一模”考试再重要,也不过是高考前的预演。因此,如果在考试中遇到难解之题,考生也不要乱了阵脚:一是因为“一模”试题命制时不排除命题人适当模拟一下考生难以应对的学习情境,以锤炼考生;二是因为哪怕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影响最终的升学。

对那些难解之题,我们不妨把它当作未来高考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真实体验一下,平时遇到的挑战越大,真到考场上就不慌张了。况且你遇到难解之题,其他人也大概率不会感觉容易。保持这样的心态,高考时若再遇类似情形你才不会紧张。

  三、“一模”结束后的及时反思

“一模”结束后无论成绩如何,都要认真做好每道题,不管做对与否,都要反思总结,尽量保证没有一个遗漏点。

参照过往经验,将各区的模拟题汇总在一起,已经大体可以涵盖各学科高中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所以“一模”之后,考生认真总结“一模”试题及做题得失,是第一重要的事。

 

语文:充分准备  从容应对

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雷其坤

“一模”考试将在不久后进行,对于这次重要的模考,我建议考生要在积极备考的状态下,保持一颗平常心,避免因为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误。在语文学科备考方面,建议考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花些功夫。

1.做好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准备。

高考语文着力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模”自然也是如此。“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语》中有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中“令”显然不是命令、法令、时令、让等常见义项,而是发布命令。“令”还有善、美好之意,“令德”(美德)、“令闻”(美好的名声)、“令名”(美好的名称、名声),“令器”(卓越的人才)。“令色”,既可指和悦的容貌神色或美丽的姿色,也可以指伪善、谄媚的神态,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褒贬要根据语境来确定。“令”也是一个常见的敬辞,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閤(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嗣、令郎(对方的儿子),令嫒、令爱(对方的女儿)……这样将相关内容融会起来,有助于迁移运用。

古诗鉴赏是必考题,中国古典诗歌常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和充盈的审美趣味,因此,古诗鉴赏常要求考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分析、鉴赏。虚与实相对而言,现状-联想、想象,真实-梦境、幻觉,实体-影子、倒影,现实-回忆、展望……考生须明确何为实、何为虚,才能赏析到位。

考生可通过重温课本、翻阅笔记本、错题本等方式激活记忆。必须要背诵的古诗文要动手抄写,以求默写准确无误,进而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力求在写作时能灵活提取、运用。

2.做足答题策略、技巧、规范方面的准备。

考生要研读近年高考卷和高三以来做过的试卷,熟悉试卷结构,了解非连续性文本、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文学作品阅读、整本书阅读(《论语》《红楼梦》)、语言基础运用、微写作、大作文等各板块的命题形式及特点,梳理、总结选择题、简答题等各种题型的解答要领,知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设置错误选项的常用手段,知道古诗鉴赏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具有帮助理解诗歌的作用等。

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避免答非所问。审题时,可将重要的词语勾画出来,例如,古诗鉴赏有时采用对比阅读,题干中是要求比较“异同”“相同”还是“不同”,须看清楚;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比较“异同”,先答相同点,再答不同点。内容较多时,注意分条回答。文学作品阅读常考修辞手法,如赏析比喻,要说清楚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效果怎样。如果问某一段(句)有何作用,就既要分析该段(句)本身的思想内容,又要指出该段(句)与前文或后文有怎样的关联(承接或照应前文哪些内容,引出后文什么内容)。要强化“语境”意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面对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考题时,考生要选择自己擅长、有把握写好的,不为难自己。大作文分值最高,精准审题以避免偏题、跑题对考生来讲尤其重要。2023年海淀区“一模”作文题,要求围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一些考生用“善良”“勇敢”“大度”“勤奋”“敢创新”“知进退”等词语替换话题中的“怎样”而立论、行文,这就偏离了题意,得分自然不高。因为作文材料从“天地人你我他”引入,并明确要求: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需把“我”放在“天地”“你他”之间去思考,这对作文立意具有限制作用。备考期间,考生不妨选一篇自己写过的作文来修改、升格,建立好作文的图式,增强自己的信心。

“一模”考试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考生在考后要做好反思、总结,及时结合考试结果查漏补缺,力争在后续考试中更上一层楼。

 

 

数学:限时训练  掌握技巧

北京市京源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 军

进入高三以后,考生要经历很多次考试,在众多考试中,“一模”的重要程度非常高。无论是考试的组织形式,还是命题的内容、试卷结构以及难易程度等,“一模”考试都力求向高考看齐,是高考前的一次重要演练。在“一模”考试前,建议考生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调整作息时间

高三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考生晚上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也不高。一般情况下,考生应保持七至八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睡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调整。因此,考生从现在起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尽量做到晚上早一点睡觉。另外,北京高考数学考试时间通常安排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如果中午不睡一会儿,加上天气炎热,考生下午考试很容易犯困。建议考生从现在开始,每天中午小睡一会儿,养成午休20分钟至30分钟的习惯。

  二、及时查漏补缺

考生虽然经历了全面细致的知识梳理过程,但高三的学习内容非常多,难免出现遗漏或遗忘某些知识点的情况。查漏补缺的方式有很多,适当刷题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考生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要认真分析不会做的原因,是知识点含糊不清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知识点含糊不清,就把含糊不清的知识点找出来,“查漏”的工作就完成了,然后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正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把缺口一个个补起来,也就完成了“补缺”的工作。

  三、做好限时训练

目前,考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将前面复习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限时训练是提高解题速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考试题目做完,那么平时在练习时就要给自己限定时间,培养考试过程中的时间观念,尤其是对于自己会做的题目,不仅要做对得满分,还要提高速度、挤出更多的时间做其他题目。通过限时训练培养题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应试能力。

  四、反思总结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题目老师一讲就会,但自己做时还是会错,这是因为没有把老师讲解的解题思想方法变成自己的解题能力。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或出错的题目不要怕,这往往是突破能力提高分数的机会,同时这些题目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迎接挑战是高三学习过程中一个完整而自然的部分。考生首先要进行深入思考,经过老师的点拨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把握蕴含其中的规律,掌握解题思想方法,并进行适当练习巩固,才能逐步形成应试技能,做到真懂,真会。正所谓学而有所思,思而有所悟,悟而有所行,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五、先易再中后难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应合理调整答题顺序以提高整体得分,可以遵循“易、中、难”的三步答题顺序进行考试:第一步,先做简单题。对于一道题,读完题后就有思路有方法,并且很快能得出结果,这样的题就是简单题。当然,每个考生因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不同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考生觉得第八题比较难,第九题比较顺手,那么第八题就先不做,先做第九题;第二步,再做中档题。所谓的中档题,就是对于考生自己而言会做、能得分但过程相对复杂一点的题目;第三步,最后做难题,啃“硬骨头”,“跳一跳,够得着”就得分,否则就放弃。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分数,还可以避免因为纠结某个难题而错失其他题的得分机会。

 

英语:精准诊断  有的放矢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 甘 露

“一模”在即,考生难免会有些紧张焦虑。针对英语学科笔试部分,复习备考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漏补缺抓基础

一轮复习完成了重点词汇、主干语法知识的系统梳理,考生要充分利用好词汇积累本、改错本,进一步整理知识短板,建立个性化复习档案。词汇复习要聚焦高频词汇、熟词新意,重点复习实词,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并且要结合语篇训练,关注重点词块的积累,关注上下文,意义优先,理解句意后再找汉语的妥帖翻译。例如,常见的observe表示“观察、遵守、庆祝”等,cover表示“覆盖、足够、行驶、采访”等,pick up表示“拾起、接收、爬起来、学会”等多种意义。

另外,考生要确保掌握课标新增的360个词汇。除去熟练掌握的词汇,考生可每天复习50个词,考前大致能循环两三遍。考生还可在语篇中学习词汇,高考题中出现的生词要及时收集整理,高考题的词汇是严格按照课标词选取的,不超纲,词汇复现率高。提高单词的复现率是巩固词汇的重要手段。

语法填空考生要特别关注错题整理,加大对错题的反思与再利用。坚持整理错题本,查漏补缺,是自主复习的好抓手,常看错题本对高考大有裨益。考生可将已做的各类试题梳理出语法考点清单,如动词和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三大主线,还有连词、介词、代词、词性变化等。考生要注重在错题反思中提炼解题方法,解题时可将题干中的关键处标出,看懂作答,举一反三。例如,时态和语态题很灵活,考生要准确理解所给语境,借助时间轴推理动作的先后关系。考生还要针对高频考点和自己的高频错误,进行专项突破,再进行综合练习。对于语法填空中结构优美、内涵丰富的写作句型,考生可在巩固语法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二、语篇分析提能力

细致深入的语篇分析才能提升内功,切不可只关注选对与否。完型填空突破可从语境出发,加强语篇意识,注重词汇衔接手段,注重词汇搭配、逻辑关系、词汇辨析及上下文内在联系。当遇到模棱两可的选项时,前后文多读几句,往往就有暗示。完形填空多为夹叙夹议、传递正能量的文章,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主题和感情基调,注意揣摩人物情感、心理变化,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等。

考生在复习时要提高站位,以阅读带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可利用标题、首尾段、中心句和图片等抓住文章中心,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提高猜词能力,领会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提高归纳推理分析能力。高考阅读理解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需要结合文体特征训练阅读技巧。对于相对薄弱的议论文和说明文阅读,考生要加强对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理解,对主旨的概括能力以及长难句的分析能力等。“七选五”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文章多为结构特征清晰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考生要注重对全文主旨的把握和厘清句际关系,建立语篇意识,建议采取四步法解题:速读全文知大意;细读选项明句意;瞻前顾后巧匹配;代入选项验逻辑。考生在阅读选材时,要挑选合适的话题、适度的词汇量,甄别试题难度,避免偏、难、怪题。最好以历年高考题为主,不要挑选生词多、词汇太难的篇章,可重做经典试题。另外,要尽可能每天保留10分钟用于朗读,培养语感。

  三、落到笔头促表达

写作是最有区分度的题型。考生在考前务必落笔练习,对照范文细心研究,掌握规律,熟练背诵,不断积累。审题是第一位,考生要依据情境表述写作目的,体会真实的写作任务,构思内容的相关性、完整性和得体性,学会分段,写好主题句。应用文写作更讲究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即言简意赅,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充分的意思。考生还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注意检查句子结构、谓语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等。注重文章的衔接与连贯,关注句内、句际、段际的链接,使用连接词,行文流畅。还要注意卷面整洁、规范,拼写和标点等细节。

  四、实战演习增经验

“一模”前考生要自主进行综合模拟试题的训练,积累临场经验,注重方法和技巧训练。考生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做题时先紧后松、先易后难,沉着认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解题顺序。温馨提示,如果在考试时因为紧张出现“大脑短路”,暂时可以跳过去,如果实在不会,跟着感觉走。考场技巧还要注意“就地取材”,比如好的表达可以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切记,在大考中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解题习惯和答题顺序。

 

 

物理:明晰功能  锻炼思维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 何德强

  一、“一模”的主要功能

1.“一模”是高考的风向标。“一模”无论在试卷结构、命题特点、还是考查题型上都很接近高考,反映了高考的最新动向。

2.通过“一模”可检验一轮复习效果。“一模”可帮助师生明确一轮复习效果到底如何,便于师生诊断查找问题,为后面二轮复习提供参考依据。

3.通过“一模”可积累应对高考的经验。考生在掌握好内容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考场发挥,如合理分配时间、步骤规范、表述准确等。通过“一模”可提前感受高考氛围,反思答题策略,锻炼心理素质,预演在考试中应对困难的方法等。

  二、“一模”备考策略

现针对物理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怎样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提几点建议。

1.善于在问题解决中领悟物理视角的底层逻辑

既然“一模”和高考都是全面考查高中物理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考生在学习物理时就有必要理解物理思维的底层逻辑,学会用物理观念审视物理现象、探究并解决物理问题。物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它崇尚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有特征、有规律的,而且这些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认知和应用的。物理探究就是从繁杂现象的蛛丝马迹中去找到那些不变的特性和规律(大多数概念和规律都是基于某种“不变”而发现的)。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也是在关联中找“不变”,尤其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当下,对物理的大观念与大视角的要求更高。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观念主要有三方面: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现举例说明如何应用。

【例】 一个质量为[m]、直径为[d]、电阻为[R]的金属圆环,在范围足够大的磁场中竖直下落,磁场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已知磁感强度竖直方向分量[By]的大小只随高度[y]变化,其随高度[y]变化关系为[By=B0(1+ky)](此处[k]为比例常数,且[k>0]),金属圆环在下落过程中环面始终保持水平,速度越来越大,最终收尾速度稳定为某一数值。求圆环收尾速率。

分析:首先从物质观来分析研究的环境和对象,磁场是非匀强磁场,金属圆环是导体构成的闭合电路,这是电磁感应典型的问题情景。接着从运动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金属环竖直下落过程中穿过它的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金属环速度是变化的,常规分析有困难,但题中说圆环最终的收尾速度是我们熟悉的稳定“不变”,容易得出金属圆环所受合力为零,自然就列出了重力等于向上的安培力,但用中学方法很难找到磁感应强度的水平分量,从而遗憾放弃完整求解。如果变换成能量视角,就不难得出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金属环的电能,便可顺利求解,请看解答过程。

圆环下落[y]时的磁通量

见图片

2.善于在贯通联系中强化物理科学思维

有的考生在考试中看到一些新情景就会感到压力倍增,无从下手,但一看答案却基本都懂,都是用所学的核心重点来解答,为何在考场上却没想到呢?这往往就是知识到位了,但思维方法还欠缺火候。仍以前例来说明如何运用物理科学思维。这个题目情景比较符合感生电动势的模型要件,但磁通量的变化率([ΔΦΔt])却难以直接得到,需要旁敲侧击从关联中去寻觅;金属圆环面积不变,找磁通量变化率就是要找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这个也难直接得到,需继续关联推理,最后可通过磁感应强度随位移变化的表达式推导求出。这就将运动、受力、能量、电磁,甚至宏观和微观都关联起来了。善于总结的考生都擅长这种“以点带面”的反思和拓展,这比题海战术的复习效率要高很多。

考生在一轮复习前主要学了基本模型,在冲刺“一模”的现阶段,需要进行融汇贯通与转化整合,既要将陌生情景通过类比等效转化为熟悉的模型,又要通过各种关联分析推理,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化学:抓住核心  查缺补漏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 张青伟

高三一轮复习结束,考生进入高考复习后期,即将迎来“一模”考试。高三“一模”考试,常被称为“小高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一模”模拟高考,诊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模”考试综合诊断考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全面考查核心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和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培养动态、变化观念和定量分析的思维习惯,体现新高考与新课标、新教材的一致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一模”考试成绩能直接反映出一轮复习效果,反映出考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发现问题后,为后续二轮复习提供参考依据,调整复习方向。

  二、“一模”模拟高考流程,积累考试经验

“一模”通过模拟高考真实考试环境和应试场景,帮助考生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紧张情绪的能力,积累考试经验。

高考化学试卷I卷的14道选择题,题目难度设置有梯度,II卷中的五道简答题分别对应化学学习的不同模块。考生如果在I卷有把握的题目中卡壳,或在II卷自己擅长的模块考题遇到障碍,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考生若能在“一模”考试中提前感受这种困境并能积极应对,及时找到心态调整的方法,高考中必然会增添一份情绪稳定的保障。

I卷都是单选题,“猜”出来才是最高境界。当然,这里的“猜”是建立在具备扎实基本功、熟练解题技巧、较高解题能力前提下的。考生如感到整套题目有难度、考试用时吃紧,有些选择题不一定要判断每一个选项,也不一定按选项顺序来判断。当三个选项雾里看花时,说不定最后一个选项就会柳暗花明。当感觉题目容易时,需不断提醒自己大家都容易;当感觉题目难时,需要多一点阿Q精神,宽慰自己大家都难。碰到简答题中某一空难,不能乱“脑补”,更不能“天马行空”,此时应再次仔细读题。

  三、“一模”对后期复习的启示

“一模”过后,考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下一阶段该怎么办、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调整备考方向等。

1. 理性看待“一模”成绩

“一模”成绩固然重要,但“一模”和真实的高考毕竟有区别。对于考生来说,面对考试成绩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积极面对每一天、每一节课,让自己努力多一些、效率高一些、进步多一点。

2. 严格把控学习时间

“一模”后的时间愈发宝贵,考生一方面要紧跟老师的复习节奏,另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小计划,精确到早晨、中午、放学后、晚自习等各个时间段。考生要合理分配好时间,提前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化学学习,可以精准到具体的学习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图像、有机合成问题等。

3.精准定位每次考试

在做完每套考题后,考生应对自己的得失分情况做统计,找薄弱环节和具体疑惑,并进行难度排序,做出知识和能力的精准定位。例如,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失分,那就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化学用语的表达等方面找原因。通过递进式分析,最后明确知识缺陷和漏洞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复习。考题丢分,多问自己是根本不会、似会似不会,还是会而答错?不会的要从基础知识入手查缺补漏,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理解、掌握,直至能灵活运用;回答没有把握的问题,需要多读题,瞻前顾后,承上启下,平常加强开拓思路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会但答错的,要克服粗心的习惯思维,提升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考试不会但冷静思考后可以解答的,需要放平心态,提高抗压能力。

4.勤学好问,得道多助

当考生在听课、作业、考试中碰到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有时困扰你多时的问题,经别人指点后会顿感豁然开朗,而且印象深刻。当别人有求于你时,也不要怕耽搁时间,应积极回应给予帮助,帮别人讲题也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并获得成就感。

5.课堂扑捉闪光点,课后做好错题集

在“一模”后的课堂上,有的考生会觉得课上有用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高三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内容充实而丰富,为了不错失那几处闪光点,考生必须整堂课都全神贯注。

课上扑捉到的闪光点、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经确认有意义的,应及时做好整理。整理后,考生要常看常整理,不断精简,浓缩后即是精华。每次考前的自主复习阶段,它们将成为你的秘密武器、制胜法宝。

 

 

 

 

 

 

 

 

 

 

 

 

 

生物:精准备考 积极应对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张双凤

“一模”之前,考生要通过高考题或模拟题的限时训练,提前找好做题节奏,分配好每部分答题时间。同时训练规范作答的能力,审题环节是前提,要做到审题清晰、全面,避免答非所问、丢点漏项;思考环节是核心,找到答题方向,厘清逻辑层次;作答环节是关键,需科学表述,严谨全面,条理清晰。对于长句表述,可根据具体设问采取分条陈述或是流程图主线陈述。

  一、回归教材内容,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一模”考试全面模仿高考,而高考生物试题采用多种形式将教材内容作为情境有机融入,侧重考查教材中主干知识、常规实验操作、原理、现代生物技术及其迁移应用等,因此在备考阶段,考生要对上述内容做充分梳理,并检查自身掌握情况。

梳理核心主干知识时需仔细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描述,并对内容做出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而非简单地机械记忆。例如关于生长素作用特点的描述为“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如果复习时仅简单记忆为“低促高抑”,则在具体情境考查时就会出现理解偏颇。

考生需要做的是,结合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图,通过与对照组比较,确定“促进”“抑制”的真正内涵,同时借助“生长素作用特点”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应用做出解释,也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生长素作用会呈现两重性的特点”?从而明确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相互关系。

考生要以核心主干知识为载体,通过知识间横纵向联系、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便于考试中准确调度和灵活应用。

  二、基于真实情境,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情境可以是教材中常规实验、科学史中经典实验或是真实的科研素材。对于常规实验复习,考生可结合实践经历从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现象分析等方面做横向总结和纵向比较。考生要关注科学史或现代生物技术中出现的操作,如同位素示踪、荧光标记、离心、电泳、杂交、模型动物构建、细胞培养等,全面了解技术原理,有助于解读实验结果,降低因技术盲区带来的科学探究的陌生感。而基于真实科研素材的实验探究,则是在不同题目中渗透考查探究的不同环节,这就要求考生置身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借助试题设问引导,逐步梳理出完整的探究路径。在问题作答时切勿急躁,耐心把题读完,很多时候上一问的答案往往在后续信息中有所提示。另外,建议考生结合合适的科研素材类实验题目,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专项训练:提出创新性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实施设计方案的关键操作、结果与结论的分析、检验和校正实验假设、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反思。

  三、解构不良结构信息,解决真实问题

高考题或模拟题考查均呈现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逻辑链条错综复杂等特点,考生需要在复杂的不良结构信息中寻求问题本质。

对于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数据信息,需结合实验背景,解读横纵坐标含义,关注图标信息。例如“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中,由横坐标及图标信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强度”,纵坐标为“[CO2]吸收速率”,其含义为植物净光合作用,隐含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而纵坐标数值的正负实则反映二者强度的比较。之后厘清实验分组(对照组、实验组),按照单一变量原则,选择好组进行比较,以数据为证,推理内在机制,得出结论。对于全新陌生的文本信息,在阅读时需要勾画关键词,也可尝试进行文图信息转化、符号替代阅读等。获取到新信息后要快速完成“学习”过程,并在后续阅读和问题解决中灵活应用。

 

地理:回归教材  明确概念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特级教师 马 珏

在完成一轮复习后,高三的同学们已经可以应用地理学科工具调动相关知识,使用学科语言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地理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一模”考试,同学们如何做到更有实效地复习,真正领会地理学科特点,提升学科素养?本文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一、使用教材文本,系统梳理知识

地理学科教材作为等级考的重要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将学科知识进行横纵串联,掌握地理问题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并能系统性思考地理问题,即在关注问题本身的同时,思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真正理解。

如:(2022年海淀期末)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说明马尼拉的城市辐射功能。对于本题,很多同学感觉无从下手,不明确应该从哪些角度回答问题。但如果认真阅读并思考过教材就不难发现,在“选择性必修三”城市的辐射功能中,教材以“纽约的发展”为案例,从其发展历程介绍了其不同时期的纽约主要城市功能及其变化,在纽约对其周边地区、“波士顿城市带”、美国及至世界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中,讲解了影响城市辐射的主要因素、实现城市辐射的必要条件、大城市对不同空间尺度地区辐射作用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等相关问题。

由此可见,同学们的复习应以教材为本,回归和梳理地理知识,厘清相关内容的脉络,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系统性思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二、利用时空视角,构建思维结构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事物、现象繁多,学科的原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多变,如果不能把握认知结构,那么众多的知识、原理将是零散的。将思维结构化可以对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构建,明确横向分类,分明纵向层次,使整体知识结构严谨。

如:(2019年北京等级考试选择题第3题)“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2020年北京等级考试选择题第7题)“影响本时段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两道题均聚焦某一地区的降水量影响因素,但其考查的实质是同学们对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地理概念的理解。天气与气候从空间尺度上有全球尺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与局部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特点,从时间尺度又分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随季节和年际的气候差异和短时间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因天气和气候具有时空尺度差异,因此在分析其主要组成要素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因素时,应在思维结构调取正确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地理学科的典型特征,如时空性、整体性、综合性等,利用主干知识结构梳理,明确基本概念,培养结构化的思维。这有利于对知识、原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可以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增强学科素养。

三、选用典型区域,提升学科素养

地理试题的情境案例往往设定在某一个区域内。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是对地理环境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地理学科中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中去“落实”和“验证”。但是面对试题中呈现的众多不同尺度的区域,同学们往往应对困难。

如:(2023年北京等级考试第17题)说明巴哈马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很多同学在作答时没有考虑巴哈马所在的海域位置,只想到了防范这个海域根本不会出现的“台风”问题。又如:(2022年海淀期末卷)列举保障西藏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同学们又迅速将“扩大耕地面积”写在了答案中,没有考虑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均来源于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不足。

因此,在复习和应试中,同学们应先确认区域所在地理位置与范围,明确该区域内的主要地理特征以及各地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系统梳理该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同学们复习时可以选取一个区域,结合所学用一个词提炼出该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查找相关图像资料,描述出该地区各地理要素的典型特点,且可以用结构图绘制其相互关联;还可以借助相关图册,结合已学的生态退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出该地区内可能会出现的生态退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这个分析过程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历史:掌握史料 突破重点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 田子刚

“一模”考试在即,针对考生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成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掌握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掌握阶段特征便于考生总体把握课本主体内容。历史阶段特征要从多角度加以概括,如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社会生活6个方面概括,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可从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6个角度概括。

二、掌握概括历史材料观点的方法

主要方法如下:导语法(材料导语中找材料主旨);材料出处法(材料出处里发现材料主题);标题法(从文字、图表的标题中发现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图例法(按图例解读地图);标点符号法(对材料分层,然后进行概括,以保证提取完整无遗漏);核心词法(把句子核心词串联在一起进行概括);句子缩写法(和核心词法作用相同);关联词法(发现并列或者因果关系以便把要点提取完整或依据材料找出原因);组词法(用词语体现材料中单个字的含义);同义词、近义词法(材料题的基本要求是不得照抄原文,用同义词、近义词加以变通);上位概念法(概括材料最基本的方法);颠倒语序法(材料题的基本要求是不得照抄原文,用颠倒语序的方法加以变通);多角度概括法(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课本语句引用法(使用课本里的用词用句概括材料中句子表达的意思)等。

三、掌握主要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史料类型及其价值题在北京近年高考中几乎每年都出现。史料价值题的结构分为“史料类型”“是否真实可靠”“史料价值高低”“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4部分。

史料类型的回答可参考课程标准的分类,采用大类别加具体类别的形式。

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主要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

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主要音像史料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

对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及其价值,考生要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如:实物史料真实可靠,史料价值高;文献史料中的一手史料较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较高;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等。

四、熟练掌握考试重点内容

高考复习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聚焦学习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对重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要从背景、概况、评价三个角度掌握熟练。以历史课本中的重点内容为例。 

1.《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要知识点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史实;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古代思想史。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斗争;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相关史实;中共正确的指导思想;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成就;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举措及成就。

2.《中外历史纲要(下)》的重要知识点

中古欧洲、亚洲,古代非洲、美洲的代表性文明及其特征,对文明优劣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开罗宣言》。

雅尔塔体系;由两极格局演变到多极化趋势的历史阶段、阶段特征及重大史实;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知识点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4.《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5.《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知识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政治:全面调适 充分迎考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张 璇

高三模拟考试是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对高考等级考进行模仿的区级统一考试,为同学们尽快适应高考样态和节奏提供了一次演练机会。考生要正确认识高三“一模”的功能和作用,学会通过这次考试诊断和反思备考得失,调整备考计划,把握有限时间,完成最后“冲刺”,达成预期目标。

一、抓住契机,进行全面调适

首先,调适身心状态。考生要适应科目考试时段,充分估计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好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让自己在选考科目的考试时段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其次,调适时间分配。包括两方面:一是复习中的时间分配,可以给薄弱项适当增加时间投入,同时要给强优项留足“保温”的时间;二是考场上的时间分配,可以在拿到试卷的第一时间迅速浏览全卷,数清页数、题数,对试题难度做出初步判断,心中有数,规划好时间。

再次,调适解题策略,考生要熟悉各种类型题的解答策略。高考等级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下的信息解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考生要仔细阅读试题材料,准确把握问题指向,正确输出学科术语,有逻辑地组织答案。

二、充分准备,积极迎接考试

对于政治学科,以下推荐三条备考锦囊,希望能帮助同学们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1.把握课程主线,建立结构化认知。统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7册教材,它们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条主线的总论,其余各册教材分别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进行了展开论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看,教材对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原因展开了详细分析,可以此为主题词,进行跨模块的小专题综合复习。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把7册教材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去学习、思考,跨越模块的界限,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

2.反复研读教材,深入理解学科理论。教材中有很多“探究与分享”栏目,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反复研读这些内容,揣摩探究素材的呈现方式、推敲配套的问题设计。这些素材和问题都是具有内在逻辑的,同学们不仅要能够回答出正确答案,还要能抓住探究问题的“关键词”,理解问题设计背后的底层逻辑。例如,必修1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总体上是引导同学们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到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同学们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这些问题。

3.关注时事政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道理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思政课的不二法门。同学们要关注国内外大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时事热点,对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全国两会“热词”,并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论证、预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三、考后复盘,重在积累经验

考试完全结束后,考生要及时复盘考试,回忆作答内容,审视自己的考场表现,为改善备考、突破困难做好准备。

首先,及时复盘试卷,呈现真实问题。复盘试卷不仅要如实地把考场作答重现出来,更要主动审视作答思路,如有参考答案,可以与之对照,标记差异,呈现问题。

其次,做好归因分析,聚焦关键问题。考生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典型错误发生的原因,分析哪一方面存在不足。要从能否读懂试题情境、能否审清试题设问、能否厘清选项错误、能否转化迁移知识等方面对典型错题进行归因分析,分类汇总整理,聚焦关键问题。

  最后,适当变式练习,突破难点问题。“一模”考试考查知识具有较宽的覆盖面和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可以对典型试题进行变式练习。练习前,先回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确试题考查能力要求,把握解题的规范化要求,然后一气呵成,完成变式练习,达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深化思考的目的。变式练习最好可以采取“限时训练”的方式,模拟高压环境,提高适应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