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热门还是热爱?
满怀热爱 方得始终
顾新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本科招生办副主任
选择有困难 所爱非所愿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考生和家长们都在专业选择上有些纠结,一方面希望分数能够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希望所选专业是学生自己真正喜爱的方向。本世纪初,计算机和互联网兴起,相关专业热度直升,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财经类专业热度飙升,录取分数水涨船高;2020年开始,经济形势走低,人工智能技术拔地而起,发展速度以指数形式攀升,工科类专业受到社会热捧。不同时期,学生所选专业有跟着趋势走的绝对现象,真正了解他们是否热爱所选专业,答案不一。
随着高考改革的全面落地,专业选择度更高,专业认知度提升,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了熟悉专业的先导课程,对专业的热爱百花齐放,但在志愿填报期,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会逐渐加重,考虑保研率、就业出路、是否有资格考公等因素叠加,求稳的心态异常明显。这时候如果孩子热爱的方向与家长考虑的角度有出入,双方免不了会有一番激烈的讨论。如果考生的分数不低,但想选择一个热度适中甚至较低的专业方向,一些家长是难以平静接受的。
行业有周期 人生有波动
经济的发展有周期性,从波峰到波谷,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现象。每个行业也有自己的发展周期,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专业同样有着发展周期,而且高校专业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如传统的金融学和会计学在现代无法全面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有全新的内容注入,例如金融+科技、会计+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的周期伴随着专业的革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不断地创新与优化。18岁的青春才刚起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大胆一些,勇敢一些。人生一定不是一帆风顺,起起伏伏是常态,有波动的人生是宝贵的财富,有起伏的笔触才有精彩的画卷。
一时的热门 一生的热爱
面对纷繁复杂的专业选择,每位考生都应坚定信念,在热门中寻找热爱,在热爱中找寻真理。对专业的热爱永远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多少所谓“天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为建设家乡贡献了青春力量,多少“冷门绝学”的毕业生挽救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有的专业研究都贵在坚持,追随热门的选择终究要在专业学习中面临困难,例如选择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每天要早起晨读,这样的困难仅仅依靠高分数选择的红利无法真正克服,只有满怀热爱方得始终。考入大学并非进入人生“保险箱”,而是开启另一段新生活的“起跑线”,每个人的对手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当然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也有不同的培养特色,这是需要考生和家长在做同专业筛选时特别注意的一点,特色专业有着具体的研究方向,会赋予同一专业不同的色彩,在选择时一定关注专业间的比较。如果专业的热度是波浪线,那自己的坚定就是穿透波浪的那一束坚定的光。
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得偿所愿,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坚定信念,深耕细作,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绽放精彩!
热门会变 热爱永恒
秦天泽
中国人民大学
学生
高考结束后,如何选专业成为摆在学弟学妹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或许此时的你正在为选择“热门”还是“热爱”进行着权衡与抉择。无论是两年前的我,还是今天的我,对这道题的作答都是坚持初心,选择自己心中所爱。
我的选择并不是让大家忽略“热门”这一因素,对“热门”专业的向往与追求本身并无问题,因为那些专业往往会带来较多现实性的好处,例如:广阔的就业选择机会、较高的薪资报酬等。我想强调的是,对于“热门”我们或许应该有更为理性和全面的定义,对于热门与热爱间的关系,也可以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全新的视角。
两年前,我在做志愿选择时选择了强基计划,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主要是考虑到强基计划是本硕博衔接制、连贯性的培养模式让我可以在相对固定的专业领域内心无旁骛地深耕学术沃土。其次,强基计划让我在相对固定的教育体制内享有更多的灵活性与可选择性,相关领域学术导师资源的供给和跨领域学科知识的涉及、硕士阶段相关方向的重新选择,都充分保障每个学生既拥有广博的知识积淀,又能够实现专业领域的精深钻研。此外,强基计划的最终录取会综合考生的高考成绩、相关领域面试、笔试成绩结果,并结合考生的意愿、兴趣等,而非仅凭高考成绩一锤定音,这就给予了对某一专业真正感兴趣、想钻研基础学科的考生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学弟学妹们如果正在考虑是否选择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希望你对计划选报的专业一定要是较擅长、有热爱,并且要有愿意去长期深耕、钻研的恒心和毅力。就业前景等功利因素可以作为辅助的考量因素,自身的特点、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你作出这一选择最为核心的指向。
以我所选的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方向为例,这个专业属于大众眼中的“冷门”专业。但由于我从小就热爱汉语言文学、热爱文字、书法、历史文化,无论是否有强基这一路径,我都会坚定地选择学习和研究人文科学。在这两年的专业学习中,我以古文字作为重要的切口和视角,去探索、研究文字所映射的文化、文化所承载的文明,于方寸间窥见世界。我热爱文字、热爱文化,也愿意用一生将我所学应用于接续、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筑牢国家精神根脉的实践中,希望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古文字、古文明与大众、社会接轨。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也在做我认为于这个社会极有意义的事,在这个维度上,我的热爱成为了我心中的“热门”。如果大家在做志愿选定时,将“热门”的定义跳脱出传统的功利框架中,让它涵盖更多人之为人的精神文化之所需,社会、国家和文明永续发展之必须,那么热门和热爱的关系以及最终的抉择就会逐渐清晰。热门会变,热爱不变;热门是在当下,但热爱却是一生。
明心笃志 别因分数牺牲兴趣
叶林依
中国农业大学
学生
时光荏苒,又到了一届高考学子考虑志愿的时刻。只是这时的我不是做选择的那个,而是回顾自己做出的那个选择。
我是在高三上学期时和父母讨论过选专业这件事。当时我们都很迷茫,但比较明确的是我不喜欢父母所学的专业,甚至父母提及几位相熟朋友所学的专业我也不感兴趣,但当时的我也说不出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那时全家达成两点共识,首先要选一个我能喜欢,至少不反感的专业;二是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做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未来就业的前景。
之后的分工就是我继续努力学习,尽量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让自己多一些选择的可能。父母则结合我的性格特点广撒网,多方搜集各行各业的信息。有一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想学动物医学这个念头,和父母说了以后,大家都有一种冥冥中就是它的感觉。我从小喜欢动物,看的书偏爱动物系列,出门必背着的是一本《万物有灵皆美》,现在回想,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
在全家初步确定意向后,就是搜集行业信息的过程。总的看下来,动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平均薪酬水平虽比不上热门专业,但总体是一个酬优酬勤的行业,个人发展的下限不错。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考前就确定了目标专业,成绩出来后,虽然我的成绩位次高出中国农业大学提档分数不少,但全家人并没有过多纠结,按照教育部几次学科评估情况,很快选出包括农大在内的几所目标学校。
把中国农业大学放在第一志愿,主要是受三件事儿的影响。一是当时妈妈打电话到动物医学学院,接电话的老师非常耐心,不仅介绍了专业的各种情况,还特别提醒妈妈,要和我讨论一下能否接受解剖实验动物,能否承受心理冲击,再确定是否学习这个专业。这真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一个问题,全家人的感觉都是农大的老师特别负责又暖心。二是通过浏览学校官网,发现农大不仅有农学相关学院,还有工学、理学、经管等学院,是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而且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如果入学后发现最初选择的专业不合适,还有多个方向可以选择,在我看来,这个政策是切实为学生的发展做了考虑。三是来自校训的触动,“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只在心中默读农大校训,就令我不由生出一种使命感和归属感,虽说情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情怀,我总觉得人生还是有些缺憾。
回顾四年前的这段心路历程,我认为专业选择一定要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热爱,才能让自己更加自觉地坚持与努力,在专业上才能攀得更高行得更远。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现在很多新兴行业,身边的人不一定了解,而搜索某某专业就业前景,有很多行业内人士的分享,可以帮助大家做出更好的选择。此外,要重视招生学校的资源,一方面尽量参加心仪院校的宣讲会,和招生老师面对面地交流,详细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另一方面多到学校官网搜集信息,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咨询目标专业的老师,这样你会获得更有价值的专业介绍和报考建议。
以兴趣为圆心找答案
毕瑶群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学生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家往往会面临一个经典问题:是选择热门并好就业的专业,还是遵从自己的心愿选择兴趣所在?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选择热门专业就能轻松找到好工作,因此盲目追热门。殊不知,热门专业在报考时就竞争激烈,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也大,且追求热门专业可能要以牺牲考生的个人兴趣为代价。作为去年经历了高考的考生,以过来人的视角回看,我认为大家应该在兴趣和就业前景之间寻求平衡,选择既能发挥自己特长,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作为自己的志愿选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考生对所报专业没有兴趣,很难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和发展。我在入高中时就萌发了想学工科的心愿,选了比较感兴趣且在高考报志愿时能覆盖更多专业的物理。高三时,父母先帮我了解专业分类,结合我想学工科的想法和就业前景,帮我做了相关专业的信息收集和初筛工作。
高考结束后,我开始翻阅专业目录中的工科专业,在茫茫专业中选中了自动化专业。在我看来,自动化这个专业名称十分契合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当今社会。于是我开始深入了解这个专业的学科设置、专业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发现自动化专业学科交叉性强,所学的知识量大,与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等方面息息相关,未来发展空间大,就业面广。在查阅许多资料之后,我并没有被那些难学的专业课打消积极性,反而觉得这个依靠技术吃饭的专业十分吸引我。在明确想法后,我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这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几个与我分数相匹配,开设了自动化专业的学校,最终很幸运地被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了。学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是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且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给每个学生制定了培养计划,让同学们可以有条不紊且充实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回想去年的志愿选报经历,我觉得对自身的分析以及大面积了解多类专业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尝试以兴趣为圆心,热门专业为半径去寻找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既省时,又省力,
在成绩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坚持“兴趣优先”的原则是可行的,因为这样的选择能让你在学习时得心应手,找到其中的乐趣,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事业,有助于你在求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但如果牺牲兴趣,只以就业因素作优先考量,相当于强迫自己选择了一个不适合的专业,后期学习起来可能会很吃力,长此以往会感到疲惫,导致厌弃。希望大家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选到自己的最佳专业,在宝贵的大学求学期间,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出京还是留京?
我选体验真实万里路
李 果
上海科技大学
学生
2022年高考结束,我选择来到上海读大学。身边很多人听说我以650分的成绩报考京外高校,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以此分数留在北京,进入一所不错的高校是最稳妥、最佳的选择。而我认为,正是由于自己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北京,高考之后应该选择一所京外的高校开启一段全新的生活体验。在上海学习生活两年后,我更加确定自己当初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注重外界环境“体验”和自我探索的时期。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广时,我们可以将人生青年时期分为高中及以前的初等教育阶段、大学本科的高等教育阶段、硕博的职业专业化培训与就业准备阶段以及就业(学术or企业)这四个阶段。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及其之前的那些阶段,学生一般很难脱离其家乡的生活环境。而硕博阶段是为了未来职业发展做专业化准备的阶段,其地点的选择极大程度决定了人脉、资源等要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硕博就读地点的选择应该由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而确定。因此,只有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选择相对自由的一个时期。我们进一步思考:当我们未来选择硕博院校的时候,几乎等于选择未来就业的地域,那我们该如何做出更优的决定呢?答案应该会是多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在我们选择硕博院校,真正到达就业地域选择的路口时,清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这个地方就业、发展。
除了对就业选择有所帮助以外,出京读大学还能让我们学习到更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世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说,“万里路”绝不是走马观花地安排几次旅游就能行”的,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生活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就以我为例,来到上海读书让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城市文化,给我带来了很多在北京难以想象的体验。首先,是江浙沪地域的文化,对于之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我来说,江浙沪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也不免道听途说产生一些刻板印象,以为这边的同学较难相处。当我住进宿舍,和来自江苏、上海的室友朝夕相处后,我发现了南方朋友的善良和友好,学到了很多和南方同学的相处之道。入校后的我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进行着不少新角色的尝试,比如加入了学校赛艇队并且成为了队长;协助同学、朋友成立骑行社,第一年就在上海市大学生锦标赛夺得一金三铜;加入跑协,成为骨干成员并主持参加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未来,我们说不准会和哪里的人打交道,在求学期间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在我看来非常有必要。
当然,不同的个人状况是你作出选择最关键的因素。留在熟悉的环境读大学也一定会有这个决定带给你的好处。但是,如果你的成绩还未高到能够上京内顶尖大学,而在京外的某个城市又有你心仪的院校和专业时,希望你能考虑跳出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学习生活上几年,亲身体验不同的环境和文化,长远来看,这个选择将会让你拥有一份新鲜且异于大部分同龄人的人生体验,相信你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