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开卷时代来临 考生应该这样做
变在何处 难度如何 怎样备考

发布时间:2024-09-25 期号: 1795期

  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指导意见》中明确,从2025年起,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科目笔试实行开卷考试。初三生面对这一调整,该如何备考?本报邀请北京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为考生进行多维度详细讲解。

  

  开卷考试变在哪儿?

  按照新中考改革方案,道德与法治科目总分为80分,其中,笔试以开卷形式考试,分值为70分,综合素质评价分值为10分。综合素质评价的计分方法是每名学生满分为10分,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中关于学生在校期间受处分情况有关记录进行扣分,扣完后剩余的分数即为综合素质评价得分。

  原有闭卷考试形式转变为开卷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能力)的结合。

  

  

备考心态:难度未降低  正确理解  积极适应

北京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金 钊

 

  面对道德与法治科目考试的变化,考生应明确课程定位,充分认识初中学考开卷考试的意义,以乐观心态积极迎接开卷考试。

  

  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呼唤学考考试改革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统一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从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素养导向”的跨越。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引导学生在找寻初心中树理想,在顺应时代中练本领,在履行使命中显担当。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定位及素养导向育人目标的变化,使得改变原有纸笔测试的闭卷考试形式势在必行,从过去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转变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道德与法治科目学考由闭卷改为开卷

  2018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在积极探索中考改革,本轮为第三次。2023年北京新中考考试方案中明确,新一轮中考方案从2025年正式实施,规定改革后的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其中,道德与法治为考试科目,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为80分,包含笔试70分与综合素质评价10分。笔试采取开卷考试。

  这种变化背后的成因在于:一是可以减轻学生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负担;二是能够引导学生着力提升知识整理能力、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将知识入脑入心、活学活用,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三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和命题改革,突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核心素养。

  开卷考试不意味着放松学习,更不意味着难度降低。考试虽然允许翻看教科书, 但是开卷考试的灵活度和开放性都较大,大部分试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抄。道德与法治科目开卷考试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能力)的结合。开卷考试只是减少了单纯记忆背诵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重大时事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是提高了。对此,考生应有正确的认识。

  以乐观姿态和高质量学习应对开卷考试

  北京初中学考道德与法治科目开卷考试带来的变化,为所有考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考生需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和应试策略,来更好地应对考试。

  首先,考生要理解考试形式与要求,在道德与法治科目开卷考试中,考生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只是个别题目,大部分都是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因此,考生要纠正每题都翻书、不审题盲目翻书、只看书本不关注社会热点等偏差。其次,考生还要充分复习基础知识,将错综复杂的道法知识点,按照课程标准中五大主题(国情、生命安全与健康、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加以整理,学会梳理知识,关注时政热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最后,考生要掌握答题技巧与策略,通过往年全国各地中考开卷考试真题进行演练,注重解题能力训练,学会用学科专业术语组织答案。

  

备考思路:拎起课程“骨架” 把书读“厚”再读“薄”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 李红梅

 

  面对变化,有的考生雀跃不已,乐观表示带着书本进考场,万无一失;有的考生迷茫慨叹,悲观表示找不到答案,心中没底。其实,考生只要摆正应考心态、掌握科学方法、充实学习过程,相信考场上就能从容以对、满载而归。

  

  摆正心态不轻视

  考生摆正心态,切忌过于乐观而降低学习要求。

  之前,笔者访谈过部分学生和家长,他们大都表示,相较于闭卷考试,考生能以开卷考的形式参加2025年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幸运,不用再识记知识,考场上从教材中翻找答案,足以应对。

  实际上,持此观点的人没能清楚理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考试改革的方向。以考试评价改革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用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业水平考试早已不是单一地考查知识背诵的熟练程度,而是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观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并能够角度周全、逻辑顺畅、书写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况且,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涵盖初中三年学习的全部内容,如果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考生检索所用观点时,便会无从下手。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改善学习方法,以新带旧,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如“尊重”这个大概念,不仅与七年级的亲子、朋友、师长等主题相关,在八年级社会交往尊重他人,九年级国际交往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相关表述。九年级考生学习参与民主生活这个大概念相关内容时,可以翻找八年级网络促进社会民主进步相关表述。九年级下册国际舞台的中国与九年级上册经济转型、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等相关内容也密切相连。老师们在讲授新知识时会“瞻前顾后”链接相关知识。考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则要“回首往事”,随时拿出之前的教材翻阅,从当下学习内容联想起曾经学习的相关知识,持续积累,把书读“厚”。

  这样一来,考生主动思考相关知识间的关联,形成一条条知识脉络,慢慢地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拎起课程内容的“骨架”,把厚厚的六本书读“薄”。考生在常常翻阅教材的同时,也熟悉了教材。在考场上,考生在遇到担心自己回答得似是而非、表达不准的情况时,才能轻松定位教材中的准确观点。

  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充实过程学习,学以致用,逐渐拓展思维空间。

  2025年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不仅考试形式改为开卷,试卷结构也稍有调整。但最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表现水平的主观题,总分值和题目数量岿然不动。这是因为,主观题较能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价值取向,能够辨识考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综合素质。高阶的答题能力,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提升的。

  现在的考试要把考生的学习过程考出来。考生可以动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尝试分层次、多角度、多主体、多观点加以分析和阐述。比如,“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可以从是什么——其实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为什么——国内、国外形势对于创新的迫切需求;怎么办——国家制度支持、道路选择,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个人尊重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等众多角度加以分析,每一个角度尽可能多地表达观点。在学习过程中,考生要多思多想,增强思维张力,在考场上,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时,才能够思如泉涌,综合运用所学,结合材料提取信息,进行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高水平作答。

  在新授课学习阶段,考生摆正心态尤为重要。心正则意诚。考生要正确认识考试是以培养考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扎实构建知识网络,逐步拓展思维空间。有了知识,会了方法,懂了思路,考生才能信心倍增,下笔如有神。

  

备考方法:将知识问题化、模块化、系统化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师 冯琳琳

 

  从闭卷考试走向开卷考试,在减轻了考生背诵压力的同时,开卷考试也大大提高了对考生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的要求。考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轻松应对开卷考试带来的新挑战。

  

  高效听讲将知识问题化

  考生认真听讲,把知识内化于心是关键。开卷考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原来考生在背诵和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能理解的观点,现在需要依靠高效的课堂听讲内化于心。课堂上,考生需要始终跟随教师的节奏,通过课堂展示的素材,深刻理解观点的内在涵义、相互联系和使用场景。

  考生要对知识点进行问题化处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考生要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教材中提到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深刻改变了世界等内容,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这一问题之下,这样,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可以由点成为线,方便考生整体把握。此外,对于一个问题之内的各个知识点,考生要尽量分层次、分角度整理。比如刚才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国家、人民生活以及国际影响等不同层面,这样既有利于考生快速提取和识记关键信息,在考试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作答,又能够培养多维度、分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考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水平的提升。

  主题复习将知识模块化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册,使知识掌握实现螺旋式上升。

  比如,在“法律”主题之下,七年级下册引领学生走进法治天地,了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伴随我们成长;八年级上册开始引导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和犯罪,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守法公民;八年级下册则开始引入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复杂的宪法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崇尚和树立法治精神;九年级则将视野提升到国家层面,谈及法治国家的建设。以上所有内容都在“法律”这一主题之下,但是由于分布在不同册教材中,学生往往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有效复习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法律”这条红线将所有内容串起来,将知识按照主题进行模块化处理。这样在答题时,考生就能做到同一主题之下的观点全面而不遗漏,有层次而不是将观点简单罗列。

  思维导图将资料系统化

  开卷考试后,六本教材的知识含量特别考验学生的查找和搜索能力,盲目翻书很明显不太现实,这就需要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整理每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一个初中道法三年知识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可能有点费时间,但是对于知识脉络的理解和教材的熟悉程度大有裨益。

  当然,这个思维导图最理想的存放位置是考生的脑海中,这样就相当于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搜索引擎,考生可以随时通过搜索关键词调取所需要的观点,实现对六册书所有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从而大大节省翻书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